朱元璋寝宫里,不仅包括内阁提供的全部奏报副本,还有其他内阁所没有掌握的军政要务。
每天黎明,朱元璋会先陪伴孩子们玩耍。
然后,开始处理前一日朝廷上的所有事件。
除了批阅内阁送来的奏报副本外,朱元璋还会针对重要事务亲自作出决定。
午后短暂休息时,会继续照看孙辈们。
接下来,则是读书研习历史,并再次投入到治国工作中。
即便生活看起来简单了很多。
但对于皇上而言,无论身在何处,朱元璋从未真正闲下来过。
侍奉于他身边的内侍及侍女数量并不多。
因为他坚信只要自己的手脚还灵活自如,就不需要许多人来服侍。
整个生活节奏都被简化,但唯独有一片区域却极其讲究。
在这片小天地里,无论是紫色檀木制作的精致小床、象牙编制的地垫,抑或是从遥远西部森林中精心选取来的稀世清香材料……
所有这一切,都体现了皇室的非凡华贵。
早餐后的朱元璋正手扶着床边围栏,满脸慈爱地看着在床上打闹嬉戏的朱文御跟朱亦柳。
虽然两个孩子只有几个月大,但都被养得健康强壮。
刘建安站在一旁双手合拢,笑眯眯地看着眼前这一幕。
直到世子世女逐渐安静,朱元璋才会回到日复一日的政务工作中去。
逗了一会孩子后,朱元璋转头对身旁的刘建安问道。
“眼下太孙该进入豫州了吧?”
刘建安上前几步,确定孩子们已安定入睡,才低声答道。
“按路程算,太孙殿下眼下大概已经到达归德府一带。”
朱元璋叹了口气。
“咱实在不该让他离开京师。孩子们年纪尚幼,等他明年归来,孩子恐怕都不认识他了。”
“太孙心系社稷,此乃大明福祉。”
刘建安低声说着,眼神转向床上那两个小小身影。
太孙府世子降生时,应天府可是掀起了一番风浪。
虽然事情被迅速平息下去,但那些觊觎权力之人,不会因此罢休。
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为止,世子和世女仍留在这里养育的重要缘由。
朱元璋冷笑了几声。
“只有等到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政权,稳固天下,不需要咱这老头亲自坐镇的时候,才算是大明真正的福音。”
刘建安微微一笑,朱元璋的话有时无需回应,那只是朱元璋自言自语。
就在这时,外面传来了一些声响。
刘建安望向朱元璋一眼,躬身退开,待出了偏殿,才转过身子朝门外走去。
见到外面来的人,刘建安面上泛笑。
“三位阁老怎么都来了?”
任亨泰首先发言。
“劳烦刘大伴通禀,我们有紧急奏呈上,希望皇上裁决。”
三位内阁大臣齐齐出动,必然是出现了重大变故。
刘建安颔了颔首,随即转身步入内宫。
片刻之后,急急忙忙返回,并在一旁恭敬等候。
“诸位大人请进,皇上正候着呢。”
任亨泰领先迈入,稍微整理了一下衣裳走进寝宫。
解缙紧随其后,冲刘建安颔首以示感谢。
徐辉祖不忘开口说道。
“辛苦刘大伴了。”
三人进入正厅。
此时,朱元璋已经双手叉腰站在那里,看着陆续步入宫殿的几名重臣。
国家引入内阁制度,已经有好些年头了。
内阁存在目的是为了让处理政务更加高效,帮助朱元璋提前筛选掉一些非核心的问题。
从朱元璋立场来看,内阁实际上分走了原本属于朱元璋的一部分权力。
可朱元璋深知自己,不可能永远精力充沛。
无法保证未来每一代继任者,都有这样的勤奋精神。
朱元璋认为经过自己一生努力,为大明朝打下坚实基础,后代应该可以更轻松些继承江山。
实际上,这些内阁成员们表现也很出色。
“皇族既依赖内阁官员协助管理国家,也必须防范他们在获得实权后形成派系势力、忽视皇权威严。所以未来对于皇子们的教育,应当加强如何妥善运用人才方面的内容。”
看到任亨泰等人时,朱元璋脑海中浮现起曾经听到过的这段话。
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王室子女的学习深度。
他目光忽地转向宫殿深处的小床上。
“微臣参见圣上。”
随着声音响起,三位阁员来到朱元璋近前施礼。
“到底发生了什么,竟让你们三位一起来这儿?”
朱元璋随意问道,随手一挥,示意刘建安将一把椅子搬至身后。
望着朱元璋的表情,任亨泰意识到虽然皇上心情好,但等会可就不一定了。
治国就是这样,总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着解决。
任亨泰轻声道。
“皇上,废江都郡王在中都失去踪迹,官府搜寻几日,依然全无其影。”
朱元璋立刻怔住,抬起头来,眼神如炬。
光这一瞥,任亨泰便感觉仿佛陷入了冰冷的地窖。
“出了何事?太孙在中都吗?”
朱元璋声音压低了几分,让人不由得心生寒意。
说罢,朱元璋这才慢慢坐下,微眯双眼,静待回答。
任亨泰深吸了一口气,正色道。
“太孙莅临中都,代皇廷祭奠过世的信国公。事毕,太孙留在中都皇城,并发现该地区与皇城可能遭到白莲教侵扰。为防万一,太孙下令封闭城门,全面搜捕嫌疑人士,第二天重新开放。”
“废江都郡王偕同妻子离城游玩,自此后下落不明。彼时太孙已出城,前往豫州道。得知消息后,并未驻足,接着向北行进。”
“接着向北行进?”
朱元璋紧皱眉头。
“你们怎么看此事?”
稍有犹豫后,任亨泰转向身旁解缙寻求支援。
此人早前便深得皇上宠信,甚至直言犯上亦未受责罚,如今出面解答应当可以避免他人遭殃。
尽管内心有些许无奈,解缙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。
“皇上,从我们接到的消息来看,皆为事实陈述并无臆测。当地官员似乎更倾向于,废江都郡王是故意隐藏,并非遭遇不幸。”
朱元璋颔首认同,这种可能性确实最大。
随即,他望向解缙问道。
“你如何看待此事?”
“依臣愚见,废江都郡王应确系遭遇不测。”
解缙毫不犹豫地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