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,出现于春秋时期,汉代时逐渐流行。
当培训班的成员将青铜器的几种铸造法讲述完时,计时器传来响声,提示着时间结束。
青年松了口气,抹了把额头冒出来的虚汗,心满意足的坐了回去。
唐顺赞赏地点点头,对他的表现,也很满意。
这些培训班的成员,都是有真才实学的。
每个成员,都有着各自擅长,且专研的项目。
很凑巧,这人恰好研究的便是青铜器。
从其阐述的观点,和叙述的口吻表现,足以表明,对方的功底,很扎实。
中国方面阐述结束,唐顺抬手示意,日国开始。
计时器重新计时,日国一位又一位青年站了起来,开始讲述。
对方阐述的观点,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。
据文献记载,在古人心目中,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。
一是‘纳、入’,即盛装物件,东西。
二是‘设’,即陈设布列。
《礼记·礼器》中有记载,说得很明确:“三牲鱼腊,四海九州之美味,笾(bian)豆之荐,四时之和气也,内金,示和也。束帛加璧,尊德也;龟为前列,先知也;金次之,见情也。”
东汉末年儒学大家郑玄也有注释:“金照物,金有两义,先入后设。”
这句注释表明,青铜器的第一用途,应该是纳。
即是指青铜器最开始发明出来的首先用途,应该是用来盛装物件东西的。
而装纳的对象便是古文献中所谓的"实物",就是上面所说"三牲鱼腊","四时之和气"之属。
实际就是肉食、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的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。
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,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。
古代文献《说文》里面也有记载说:“鼎,和五味之宝器。”
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也有相关记载:“负鼎俎,以滋味说汤,致于王道”。
《国语·郑语》中同样有记载说:“夫和生实物,……以他平他谓之和,故能丰长而物归之,……是以和五味以调口,刚四肢以卫体。”
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说:“和如羹焉,水、火、醯、盐、梅,以烹鱼肉。燀之以薪,宰夫和之,齐之以味。济其不及,以泄其过。……先王之济五味,和五声也,以平其心,成其政也。”
这些种种文献,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,佐证着青铜器最开始的用途。
渐到后来,青铜器发展规模逐渐增加,便就有了后面的其他用途。
这就是"照物"或"象物"示和。
据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记载说:"铸鼎象物,使民知神奸……用能协于上下,以承天休。"
原来铸鼎,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,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"象物"。
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"物"的图像。
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。
这里的“物”是指人们所崇拜的神灵,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,有类于西方所谓‘图腾’。
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学家,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教育家,学术领导人傅斯年先生在其《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》首次发明:"物即图腾",可谓真知灼见。
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"物"字,很多都是这样的释义。
如《尚书·旅獒》:"毕献方物"。
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"有物有则"。
《左传》中《隐公五年》:"取材以章物采"。
《桓公二年》:"五色比象,昭其物"。
《宣公十二年》:"百官象物而动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