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,制作技艺比较成熟,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,故而得名‘景泰蓝’。
这个品种的器物,相信许多人都耳熟能详。
几乎稍微了解点古玩知识的人,都是听说过景泰蓝的鼎鼎大名的。
从古至今,流传下来,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。
有关于景泰蓝的发源,在古时候,更是流传过十分玄奇的民间传说的。
据传,元朝初年,皇宫失火,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。
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。
群臣惊讶,献给皇帝,说是上天所赐。
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,当即传下一道圣旨,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,限期三月仿造,如若不然,全部杀头。
圣旨一下,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。
大家百思不得其解,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。
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‘巧手李’。
传说,巧手李是女娲后人,因其善做奇巧工艺,才被人们誉为‘巧手李’。
不久,‘巧手李’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、脚踏祥云给其托梦说:“宝瓶如花放光彩,全凭巧手把花栽,不得白芨花不开,不经八卦蝶难来,不受水浸石磨苦,哪能留得春常在。"
‘巧手李’参透此梦,原来皇宫大火,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才形成此这样的器物。
后来,皇帝下圣旨,不论制作多少宝瓶,均归皇宫所有。
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。
于是人们都称其为"奇宝烧"。
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"奇宝烧",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。
到了明朝景泰年间,工艺水平到达顶峰。
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,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。
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。
景泰蓝因其精美,被誉为"一件景泰蓝,十件官窑器"。
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,中国景泰蓝荣获头等奖。
现如今,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,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。
野史的记载,很多都不详细。
很多的资料,也都是添加了传说成分,并不能真的当做史实。
而据史记的真实记载,景泰蓝的发源,是元代初年,成吉思汗铁木真率领元蒙军队远征,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,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,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。
在当时,阿拉伯地区正巧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。
在这种情形下,烧造"大食窑器"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。
从这个时候开始,景泰蓝在中国生根发芽。
不过,在那个时候,景泰蓝还并不被称作景泰蓝。
‘景泰蓝’这个称谓,当代发现的最早记录是于清宫造办处档案。
清6年,即1728年,《各作成做活计清档》记载“五月初五日,据圆明园来贴内称,本月四日,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,奉旨:……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,花篮春盛亦俗气。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,孔雀翎不好,另做。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。钦此。”
这一记载,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‘景泰蓝珐琅’,这是目前所见‘景泰蓝’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。
学术界公认: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,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。